[摄影手记]柏林国际电影节· 最佳摄影银熊奖
前不久,一篇业界朋友向曾剑老师的提问帖(http://107cine.com/stream/29421/)引起大家围观,我们看到非常好的各种角度的问题,反馈给曾剑老师后,得到一篇宝贵又精炼的摄影手记,感谢曾剑老师的认真回答,在此回复大家!
《推拿》讲述了南京的几名盲人推拿师的生活与情感境遇,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,该小说曾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。娄烨在首映式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选择拍摄《推拿》是因为原著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故事,电影名字虽叫推拿,却呈现的是盲人在按摩工作之外的生活。
摄影师曾剑获得:杰出艺术贡献奖银熊奖(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)!
曾剑老师为《春风沉醉的夜晚》担任摄影、剪辑,并以此片荣获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(2010)最佳剪辑奖。
他也是《颐和园》、《苹果》的剪辑师,在李玉的《观音山》中再次兼任摄影及剪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影视工业网专稿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.
作者:曾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◎《推拿》摄影手记 ◎
如需转载,请注明作者及影视工业网,谢谢!
这次获奖确实意外,一般都会认为最佳摄影这个奖多数会给画面华丽漂亮的电影,所以这次特别意外,《推拿》的影像很朴素,很清淡,没有过多的修饰,是另一种“美”吧。
这次我用的摄影机是两台ALEXA,其中一台是ALEXA M,镜头包括:Cooke S4基本套、Alura 30~80mm、Alura 45~250mm、ARRI的移轴、和一套Lensbaby。
ALEXA M是我第一次使用,当时ARRI刚到货,我经常合作的克诺影视帮我最早拿到了这台机器,非常感谢他们一直对我的支持。ALEXA M非常适合一些小空间和特殊角度拍摄,开始我也会对那根连接记录单元的数据线有所顾忌,担心它会影响肩扛拍摄的灵活性,但事实上,我和负责记录单元的助理配合的很好,拍摄一星期后,我就不再考虑数据线这个问题了,完全无视它,而且ALEXA M是我的主机,全片拍摄差不多两个半月,素材量特别大,没有一次出现过数据出错。
Alura 30~80mm也是第一次使用,这是一只非常好的小变焦,焦距段基本上是我常用的,多数电影的拍摄我会选择定焦,尤其这套Cooke S4,非常柔和,色彩表现也很润,可以消解一部数字感,但《推拿》这部电影比较特殊,我有很多非职业盲人演员,他们的表演不太可重复,调度上也会比较不确定,我们的职业演员也会有大量的即兴表演,而且有很多群戏,经常一场戏十几个人,调度上又是自由的,场景空间也小,所以对我来说灵活的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,这颗轻便的小变焦对我帮助太大了,配合 ALEXA M,而且我把变焦控制装在了左手手柄上,在肩扛过程中,自由度被发挥到了最大程度。有的时候我也会把变焦马达放在光孔上,变焦手柄上设好上下限制,这样我的左手就可以控制光孔变化的时机和速度。
《推拿》的制作过程中,我和导演娄烨一直探讨的是关于“盲视觉”的拍摄,盲人的世界是黑色的,但电影是需要有具体的影像,需要有表现形式,我们一起讨论呈现效果,我来考虑技术解决方案。我们都比较排斥用电脑特技来处理“盲视觉”画面,这样会显得比较廉价,而且会破坏全片影像的“朴素”,电影开拍之前,我开始关注到lensbaby的特殊效果,做了一个试验的短片,但不是很满意,开拍后,我们先去了南京盲校,在那里拍了几天的纪录片,这样我们能更近距离的接触到盲人的生活,同时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实验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,但找出来的形式我和导演只是觉得很行,但肯定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效果,在正式开拍后我们依然在做实验,没有放弃,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影像语言。
在拍摄的中期,电影中的一段台词给了导演和我非常大的启发,“眼睛是有分工的,有的眼睛看的见光,有的眼睛看得见黑”,于是我们商量出,在一些涉及到“盲视觉”的戏采用了一个特殊拍摄方法,白天的戏用正常的镜头拍摄,然后晚上再拍摄一遍,只使用移轴和lensbaby,并把感光度都放置在3200,增加颗粒。拍摄时我把手指放进了lensbaby镜头里,手指不成像,在一些情绪段落里,我手指微动,画面会有波动感,并有明暗的变化,并在镜头上方放置了一个LED灯,对演员正面强烈的补光,原有场景里的灯,如台灯,日光灯管等,加ND1.2色纸,大大减弱原环境光,只让环境微微有些层次,让正面的LED灯成为主光,这样,一场戏就有三种素材,正常的白天画面、夜晚移轴镜头的正面补光画面、夜晚的lensbaby正面补光画面,后两种并不是单纯的主观镜头,会增加更多的主客观转换。娄烨在后期剪辑时,他可以随意白天黑夜转换,从而建立了我们所认为的“盲视觉”。
这种拍三遍的方法,大大增加了工作量,整个剧组为了实现“盲视觉”,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,各个部门也都快被“盲视觉”折磨疯了。
这次跟我合作的灯光师——邢辉,我们一起合作了四部电影,一般我们在开拍前就开始讨论光线的设计,看一些相同光线处理的电影,他对我想要的非常了解,他用他的经验来帮我实现想法,我们在拍《推拿》之前,刚拍完一部完全用直射光、高反差、戏剧化光线处理的电影,拍摄结束直接去了南京,刚到这座城市我们就讨论现在都市光线的感觉,大量的散射光,没有强烈的阳光。《推拿》是现实的,光线不用太多的修饰,真实的光感才是这部电影需要的。娄烨很喜欢在一个真实的场景里拍摄,不喜欢摄影棚,喜欢演员在场景里自由的调度,这对我们来说需要解决的是把灯全藏起来,基本360度都能拍摄,这对找光平衡就很难,而且一个镜头涉及到三四间屋子,窗户也是不同的朝向,非常麻烦,但我们做的还行,在几个主场景开拍前,我们都提前做了灯光预置,拍摄一些试片,现场拍摄只是需要做一些微调。
电影的DI在北京画林映像制作完成的,调色师朴相株也是老搭档,我们一起也工作了三部电影,从他开始接手《推拿》开始,我们大概聊了一下,对最终会呈现的影像差不多有着一致的想法,首先我们不做任何的色调,以拍摄记录下来的色彩为准,当然,如果调一种色调会使画面“漂亮”起来,但这种做法会跟真实背道而驰,这种“漂亮”也会使影像显得“肤浅”,影片开始是低饱和度、低反差的,随着故事发展的强烈化,反差和饱和度慢慢提高,我们让这种变化成为一种语言慢慢的融入到故事里去,我们当时一直提的一个词是“无缝连接”,我们所做的调色工作一定不能凸显在故事之上,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工作显得没有感觉,统一场内所有的画面,娄烨非常喜欢流淌式的叙事节奏,他的电影里经常感觉不到场次的切换,所以我们也让场与场的过度在画面上没有感觉。
非常怀念在南京两个多月的拍摄,都能回忆起这座城市的味道。
这次和盲人非职业演员的工作非常默契,他们的表现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非常棒,总是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,他们每个人都有电影中角色的影子,我经常会看他们在休息的时候聊天说笑,各自的性格清晰明了,看他们就像看电影一样,我们的职业演员也都非常出色,他们所要塑造的人物其实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,他们也都在拍摄的过程中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和技巧。在我的取景器中的所有人都不像演员,就像是推拿师,他们带着我一步一步走进沙宗琪推拿中心,镜头只是拍摄下了他们的生活片段,记录下了每个人的小故事。
这次特别喜欢得奖时娄烨说的“这是一部关于看不见的电影,但这是一个看得见的奖”,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一部关于盲人世界的电影,电影中,盲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。
《推拿》讲述了南京的几名盲人推拿师的生活与情感境遇,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小说,该小说曾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。娄烨在首映式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选择拍摄《推拿》是因为原著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故事,电影名字虽叫推拿,却呈现的是盲人在按摩工作之外的生活。
摄影师曾剑获得:杰出艺术贡献奖银熊奖(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)!
曾剑老师为《春风沉醉的夜晚》担任摄影、剪辑,并以此片荣获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(2010)最佳剪辑奖。
他也是《颐和园》、《苹果》的剪辑师,在李玉的《观音山》中再次兼任摄影及剪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影视工业网专稿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.
作者:曾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◎《推拿》摄影手记 ◎
如需转载,请注明作者及影视工业网,谢谢!
这次获奖确实意外,一般都会认为最佳摄影这个奖多数会给画面华丽漂亮的电影,所以这次特别意外,《推拿》的影像很朴素,很清淡,没有过多的修饰,是另一种“美”吧。
这次我用的摄影机是两台ALEXA,其中一台是ALEXA M,镜头包括:Cooke S4基本套、Alura 30~80mm、Alura 45~250mm、ARRI的移轴、和一套Lensbaby。
ALEXA M是我第一次使用,当时ARRI刚到货,我经常合作的克诺影视帮我最早拿到了这台机器,非常感谢他们一直对我的支持。ALEXA M非常适合一些小空间和特殊角度拍摄,开始我也会对那根连接记录单元的数据线有所顾忌,担心它会影响肩扛拍摄的灵活性,但事实上,我和负责记录单元的助理配合的很好,拍摄一星期后,我就不再考虑数据线这个问题了,完全无视它,而且ALEXA M是我的主机,全片拍摄差不多两个半月,素材量特别大,没有一次出现过数据出错。
Alura 30~80mm也是第一次使用,这是一只非常好的小变焦,焦距段基本上是我常用的,多数电影的拍摄我会选择定焦,尤其这套Cooke S4,非常柔和,色彩表现也很润,可以消解一部数字感,但《推拿》这部电影比较特殊,我有很多非职业盲人演员,他们的表演不太可重复,调度上也会比较不确定,我们的职业演员也会有大量的即兴表演,而且有很多群戏,经常一场戏十几个人,调度上又是自由的,场景空间也小,所以对我来说灵活的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,这颗轻便的小变焦对我帮助太大了,配合 ALEXA M,而且我把变焦控制装在了左手手柄上,在肩扛过程中,自由度被发挥到了最大程度。有的时候我也会把变焦马达放在光孔上,变焦手柄上设好上下限制,这样我的左手就可以控制光孔变化的时机和速度。
《推拿》的制作过程中,我和导演娄烨一直探讨的是关于“盲视觉”的拍摄,盲人的世界是黑色的,但电影是需要有具体的影像,需要有表现形式,我们一起讨论呈现效果,我来考虑技术解决方案。我们都比较排斥用电脑特技来处理“盲视觉”画面,这样会显得比较廉价,而且会破坏全片影像的“朴素”,电影开拍之前,我开始关注到lensbaby的特殊效果,做了一个试验的短片,但不是很满意,开拍后,我们先去了南京盲校,在那里拍了几天的纪录片,这样我们能更近距离的接触到盲人的生活,同时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实验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,但找出来的形式我和导演只是觉得很行,但肯定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效果,在正式开拍后我们依然在做实验,没有放弃,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影像语言。
在拍摄的中期,电影中的一段台词给了导演和我非常大的启发,“眼睛是有分工的,有的眼睛看的见光,有的眼睛看得见黑”,于是我们商量出,在一些涉及到“盲视觉”的戏采用了一个特殊拍摄方法,白天的戏用正常的镜头拍摄,然后晚上再拍摄一遍,只使用移轴和lensbaby,并把感光度都放置在3200,增加颗粒。拍摄时我把手指放进了lensbaby镜头里,手指不成像,在一些情绪段落里,我手指微动,画面会有波动感,并有明暗的变化,并在镜头上方放置了一个LED灯,对演员正面强烈的补光,原有场景里的灯,如台灯,日光灯管等,加ND1.2色纸,大大减弱原环境光,只让环境微微有些层次,让正面的LED灯成为主光,这样,一场戏就有三种素材,正常的白天画面、夜晚移轴镜头的正面补光画面、夜晚的lensbaby正面补光画面,后两种并不是单纯的主观镜头,会增加更多的主客观转换。娄烨在后期剪辑时,他可以随意白天黑夜转换,从而建立了我们所认为的“盲视觉”。
这种拍三遍的方法,大大增加了工作量,整个剧组为了实现“盲视觉”,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努力,各个部门也都快被“盲视觉”折磨疯了。
这次跟我合作的灯光师——邢辉,我们一起合作了四部电影,一般我们在开拍前就开始讨论光线的设计,看一些相同光线处理的电影,他对我想要的非常了解,他用他的经验来帮我实现想法,我们在拍《推拿》之前,刚拍完一部完全用直射光、高反差、戏剧化光线处理的电影,拍摄结束直接去了南京,刚到这座城市我们就讨论现在都市光线的感觉,大量的散射光,没有强烈的阳光。《推拿》是现实的,光线不用太多的修饰,真实的光感才是这部电影需要的。娄烨很喜欢在一个真实的场景里拍摄,不喜欢摄影棚,喜欢演员在场景里自由的调度,这对我们来说需要解决的是把灯全藏起来,基本360度都能拍摄,这对找光平衡就很难,而且一个镜头涉及到三四间屋子,窗户也是不同的朝向,非常麻烦,但我们做的还行,在几个主场景开拍前,我们都提前做了灯光预置,拍摄一些试片,现场拍摄只是需要做一些微调。
电影的DI在北京画林映像制作完成的,调色师朴相株也是老搭档,我们一起也工作了三部电影,从他开始接手《推拿》开始,我们大概聊了一下,对最终会呈现的影像差不多有着一致的想法,首先我们不做任何的色调,以拍摄记录下来的色彩为准,当然,如果调一种色调会使画面“漂亮”起来,但这种做法会跟真实背道而驰,这种“漂亮”也会使影像显得“肤浅”,影片开始是低饱和度、低反差的,随着故事发展的强烈化,反差和饱和度慢慢提高,我们让这种变化成为一种语言慢慢的融入到故事里去,我们当时一直提的一个词是“无缝连接”,我们所做的调色工作一定不能凸显在故事之上,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工作显得没有感觉,统一场内所有的画面,娄烨非常喜欢流淌式的叙事节奏,他的电影里经常感觉不到场次的切换,所以我们也让场与场的过度在画面上没有感觉。
非常怀念在南京两个多月的拍摄,都能回忆起这座城市的味道。
这次和盲人非职业演员的工作非常默契,他们的表现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非常棒,总是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,他们每个人都有电影中角色的影子,我经常会看他们在休息的时候聊天说笑,各自的性格清晰明了,看他们就像看电影一样,我们的职业演员也都非常出色,他们所要塑造的人物其实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,他们也都在拍摄的过程中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和技巧。在我的取景器中的所有人都不像演员,就像是推拿师,他们带着我一步一步走进沙宗琪推拿中心,镜头只是拍摄下了他们的生活片段,记录下了每个人的小故事。
这次特别喜欢得奖时娄烨说的“这是一部关于看不见的电影,但这是一个看得见的奖”,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一部关于盲人世界的电影,电影中,盲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着生活中的悲欢离合。